文|善吾
编辑|善吾
《西游记》里的牛魔王走进现实了!
2025年1月4日,云南一农户的家养牛群中,突然出现了一只体型巨大的野牛,认识它的人称它最大能长到1500公斤!
它通身发黑,在家牛群中显得格格不入。然而令人意外地是,这只牛与家牛们相处的十分融洽,据说它们已经相处了16年了。
这牛究竟是何方神圣,又为何会出现在云南?
在云南西南部有一个县叫澜沧县,这里林草资源丰富,许多住在这里的农户都会饲养些牲畜。
家住澜沧县的村民李小仙家,也养着一群黄牛和黑山羊。2025年1月4日,李小仙照例去山上放牧。
到达食草地后,牛和羊开始低头啃食。突然从茂密的树林里,走出了一头健壮的黑色野牛。
这只野牛悠然地混入家牛群中,家牛们竟然也没有任何抵触,而李小仙也没有显出惊讶之感。
这只牛一看就不是一般的牛,它顶着一双弯曲的犄角,耳鼻比家牛宽大的多。
而且它体型大了家牛们好几圈,浑身都是肌肉,力量感十足,怎么看也不该与家牛们待在一起。
面对这一怪异的画面,李小仙做出了解释,这只牛确实不是家牛品种。不过它已经和自己家还有家牛们相处了十六年了,所以并不会有冲突。
这还要从2009年说起。2009年的一天,李小仙的婆婆上山放牛羊。放养的过程中她发现牛群中混进了一头黑色的小母牛。
这只小牛约有1米高,瘦瘦的。家里以为是周边农户家的牛走丢了,就一边照顾它一边等它的主人来找。
可左等右等也没等到它的主人,小仙家觉得它应该是野牛,就继续饲养了下去,还给它取名“娜姑”,意思是“漂亮的小姑娘”。
“娜姑”长得十分快,没多久就长得又高又壮,比成年黄牛还要高大。更奇妙的是,它的四肢渐渐长出了白色的毛。
这更加印证了它的漂亮。但是后来,娜姑已经钻不进去低矮的牛圈了。于是它就搬到了牛圈外的树林里。
娜姑晚上在树林里休息,白天会和小仙家的牛羊一起上山食草,因此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。
平日里小仙家也会喂娜姑一些草料和盐巴,它们就这样从09年和平相处到了现在。
李小仙还介绍到,可能因为相处时间久了,娜姑对她们家里的人都比较温顺,但是对陌生人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。
当地政府、派出所得知这一奇事后,也来了解情况。他们对娜姑的身份进行了确认,结果让李小仙一家大吃一惊。
娜姑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白肢野牛,这种牛是现存牛科里,个头最大、体重最重的牛。
一般的白肢野牛性情凶猛,发起疯来甚至敢和老虎对打,而李小仙家养出来的娜姑却相对温顺,简直是奇迹。白肢野牛的真实面貌究竟是什么?
白肢野牛又叫印度野牛,但是我国更习惯叫它们为“白袜子”。
这是因为它们的身体为黑色,腿却为白色,像穿了四只白色长筒袜一样。
它们常栖息在热带或亚热带森林水草丰茂的地方,在我国的思茅、西双版纳、沧源、盈江等一带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。
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,气候适宜,生物多样性丰富,自然食物资源充足,人为干预也少,非常适合白肢野牛生长。
和家牛站在一起就能发现,白肢野牛的体型不是一般大。它们通常能长到260-330厘米长,肩高达200厘米,体重在600-900千克之间。
最大的白肢野牛能长到1500千克重,行走在自然间简直就是一座行走的小山。这巨大的体型使它们在战斗时极具优势。
白肢野牛并非看上去的那么笨重,空有一身蛮力,相反它们身手矫健,动作迅速,反应灵敏,很多敌人都招架不住它们的行动。
它们十分擅长短距离冲刺,在超强的加速能力下,全力冲刺的它们可以轻易地将一辆汽车撞翻。
报道中的娜姑看上去没那么有攻击性,或许是因为人们的驯化。而真正野生的白肢野牛,却是“暴脾气”,根本惹不得。
它们桀骜不驯,十分冲动,稍微有点挑衅信号,就会变得狂躁,势必要和对方进行一场“你死我活”的争斗。发情期的白肢野牛更为可怕,简直是“一点就炸”。
白肢野牛在打架时也是亦攻亦守。它们在打架的时候会用尖锐的牛角进行攻击,牛角的杀伤力十足,可以刺穿敌人。
同时它们的肉体紧实,骨骼坚硬,抗打击能力强,这又可以抵御敌人的攻击。这种进可攻,退可守的生存之道,让他们几乎没有对手。
虽然几乎没有能打过白肢野牛的敌人,但是白肢野牛的种群数量却并不多,这是因为,它们的生境遭到了破坏。
人类活动的干预,导致白肢野牛的栖息地逐渐缩小甚至消失,这就使得它们难以大量繁衍。还有人类的猎捕,也使得白肢野牛的数量越来越少。
目前分布在我国云南和西藏的白肢野牛,数量不足200头,可以说它们正面临着危险的生存局面。而我国将它们定为一级保护动物,也是为了进一步保护它们。
对于娜姑,当地警方也在尝试着让它回归野外生活,毕竟它是一种野生的牛,当地也发现了3个野牛群。
但是任重而道远,可能是和家牛生活了太久,它难以融入野牛的生活中。
而许多网友也调侃称,娜姑不回去是因为过惯了“养老院”的生活,不想回去自力更生。
这种调侃的背后,透露的是当代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重视,对环境的建设与保护。
正因为人们的善待,与野生动物的和睦共处,对环境的修复,才使得它们能够自由生长,不愿离去。
人们应继续努力守护生态环境,与动植物友好共生,这样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更多的神话!
对此,你怎么看?
信息来源:
中国新闻网《云南澜沧:一头印度野牛与家牛相伴16年》 2025-05-27
人民日报《世界体型最大野牛混迹家牛群10余年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身云南》 2025-01-08
恒正网-恒正网官网-最新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查询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